English

观点摘编

1999-07-30 来源:光明日报 达客 我有话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吴敬琏近来发表文章,认同我国当前宏观经济的主要问题是通货紧缩。他认为,去年下半年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无论是通过直接增加需求还是通过影响人们的预期,都使总需求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民间投资和居民消费还没有被完全带动起来,因此需求仍然不足,物价持续走低,一段时间的资料显示,通货紧缩是客观存在的。就此,吴敬琏建议: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仅要采取“凯恩斯主义”式的政策,从增加需求入手来拉动经济增长,还应当采取“供应学派”的政策,采取一切手段使“供应方面”(企业方面)的潜力得以发挥出来,由此形成供给扩张与需求增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具体说,可采取四个方面的政策:一是继续执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但在财政资源的使用方向和使用方法上要加以改进;二是更加明确地采用适度扩张的货币政策;三是采取重点增加低收入阶层收入的政策,增加消费需求;四是实行“向供给方面倾斜”的政策,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调动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 余永定在《经济研究》发表文章分析了通货紧缩的形成机制。他认为,当前应该把生产成本上升所导致的企业亏损,而不是有效需求不足作为分析我国当前通货紧缩形势的起点和当前通货紧缩动态过程的因果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文章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存在着以需求拉动为主导的通货膨胀,且要素价格的上升速度往往落后于物价的上涨幅度,企业因生产成本上升而出现亏损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在经过5年的紧缩性宏观经济政策之后,由于需求的减弱,导致物价水平回落,企业亏损的问题开始显现。由于宏观形势的变化,使企业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啃资本”或靠银行贷款维持,但这会导致成本的进一步上升;二是降低生产成本。而凡是采取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企业都会向市场提供更多的物美价廉的产品,由此将进一步导致价格水平的降低,并冲击选择第一种方法的企业。从而也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而打破这个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并使这种改善不致对有效需求造成过大的消极影响。这也是调整经济结构,实行“两个转变”的必经之路。为此,我们应该有打“持久战”的准备。通过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从而改善企业经济效益,并让无法扭亏的企业退出生产领域。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周其仁 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了通货紧缩的“正面功能”。他认为,通货紧缩景气低迷导致企业重组和创新活动密集,驱动经济增长沿着结构更新、质量品质提高和技术、组织创新的路径前进。商业低潮大大降低了企业组织在市场环境中“存活”的临界值。客观上会把在经济高涨时期难免带来的滥芋充数的企业和“企业家”淘汰出局,而使那些真正的企业家发挥潜力,“显出英雄本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